找到相关内容8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論梵文本《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》(二)

    例子,湯山明在《語法》§8.20-1中舉了兩個︰pramā?o ⅩⅩ Ⅵ 1 c;bodhiyāno Ⅰ 21 a。湯山明對這個現象是怎樣解釋呢?他好像也不認為,這是西北部方言的特點。他對此沒有系統的...》語言基礎的方言,從而確定這部經典的來源地。以他的學術造詣之深,方法之精密,他是勝任愉快的。但是我認為是西北部方言明確的特點的,他卻不接受,殊為費解。  §4.17 我們現在看一看,湯山明在他的《語法...

    季羨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3642723.html
  • 姚永铭著: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研究(4)

    从石作礭。”“礭”即“确”字,“摧”当“搉”之形近而讹。(注解:“搉”字或作“榷”。姜亮夫《昭通方言疏证·释人》:“榷、考、拷、□、敂与敲、毃皆通用为击义。榷、磕、□则谓以空物扣击之也。”许庄叔《黔雅·释言词》:“《说文》:‘搉,敲击也。苦角切。’今言敲多谓之榷。”又今中原官话、江淮官话、西南官话、徽语、吴语、湘语、赣语、粤语谓打、敲打、砸为榷。见许宝华、宫田一郎主编《汉语方言大词典》第6755页...

    姚永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2149649.html
  • 《佛本行集经》中的“许”和“者”

      2 江蓝生 1988 《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》,语文出版社。  3 梁晓虹 1994 《佛经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》,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。  4 余蔼芹 1995 《广东开平方言的“的”字...之一。《佛本行集经》是其译经中重要的一部。  1.2隋到唐初,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转变的时期(这个转变可能既包括基础方言的转变,又包括语体的改变),语言中出现过错综复杂的变化,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...

    曹广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12454939.html
  • 丰子恺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

    源于他大量取材于日常生活,叙写旧事之外,还与其对家乡石门湾方言土白的偏爱有关。“他一生中虽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客居他乡,但一口乡音从未改变。……他喜欢用故乡土白与人交谈,他说:‘土白实在痛快,个个字入木三分,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达得出。’”因此,他的散文时时于文白间夹杂江南水乡方言。笔者曾经对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、卷二中有关方言的注释作了一个大概的统计,共计有八十多处,而且其中并未包括那些从字面看来...

    金妮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14280883.html
  • 敦煌变文《燕子赋(乙)》 “一冬”、“独舂鸟”和“欲无常”试解

    了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,但其中也充满著中土、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方言俗语。本文对该写卷中的三个语辞作了新的训释:“一冬”指整个冬天,且暗含有每个冬天皆如此之义。“独舂鸟”即寒号鸟,印度有同一种鸟,不过...赋》(乙)乃一寓言故事,其产生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(薛克翘2003:145-146),但其中也充满著中土、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方言俗语,以及佛教语汇。前贤时达对此卷颇多创见,发明深义。然其中仍遗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3578770.html
  • 佛教的转型及其演变

    普及通俗流传于社会各阶层,所以佛教一遇到教难,就无法以其教义组织起来抵抗。  经律中记载,佛陀住世时而以各地方言说法。曾有比丘们建议经典及说法时,提倡用雅语(即梵语,古印度标准语文),不要用俗语(即民间各地方言);佛陀坚决拒绝接受,因为佛法流传日广,传至各地民族,经典随之被译成各种语文,向人民说法,应以人民听得懂的方言为主,这样佛法才能普遍流布。经论中亦提到佛语具有三相:(1)修多罗相应;(2)不...

    净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4339411.html
  • 一行禅师谈佛法

    后者是用梵文和印度中北部方言。在斯里兰卡以巴利文记录下来的那些经典,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南传佛教,或者叫做“上座部佛教”。说一切有部的经文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北传佛教,现在已经残缺不全。幸运的是,它们被译成了汉文和藏文,而这些译本中的很多经典,今天仍然可以见到。我们必须记住,佛陀是不讲巴利文、梵文或者印度中北部方言的。他讲一种方言,叫做磨嘎地语(Magadhi)或阿达摩嘎地语(...

    一行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72063093.html
  • 印度宗教之探索(续)—第三篇 塞克教

    教徒于两书同等尊重,称合刊的完整版本为“格兰斯·萨希薄Granth Sahib”(“主之书”)。塞克教上师及圣者的著作以各种中古印度方言写成;所以读者会在其中读到波斯、印度、古蓬遮博及几种地区性的方言。...看印度文或旁遮普文的印度文学,在加普济里,他甚至不惮其烦地为他的宗教创作了一套新的字母及文法叫做“上师语O日Bckh二。这个笨拙的、人工的语言是糅合地区性的方言,阿拉伯文及波斯文的字汇乃至口语的旁遮普...

    Young Oon原作 无意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1167009.html
  • 佛经中的“唐”字的意义和用法

    的唯一差异,在韵尾方面,「唐」带鼻音,「徒」不带鼻音。这称为「阴阳对转」,也就是在历史音变中,有的鼻音韵尾会失落,变成不带鼻音:或者是在方言中,同一个词有的方言带鼻音尾,有的方言不带鼻音尾。此类现象,...念成了「d’u」,近世又发生了「浊音清化」,「徒」的音又边成了今日的「t’u」了。然而,语音演变在各方言中的速度不是一致的,在汉译佛经的时代,仍然有一些方言把表示「白白的」这个概念的副词,在口语中念作「...

    竺家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370861.html
  • 中国第一部禅史--《祖堂集》

    福建泉州招庆寺僧静、筠二禅德,作《祖堂集序》者,为招庆寺主净修禅师文。该书以南唐时白话文撰成,夹有诸多泉州古方言。其上溯古代七佛,下迄南唐诸方法要,凡二百五十六佛祖,录为二十卷,“可谓珠玉联环,卷舒浩瀚。”【1】总其学术价值,一可列为禅宗史书第一部;二可谓现存闽南方言最早的资料,其所记俗语俚言、文法古字以及社会风俗,诚为弥足珍贵之记录。   僖宗时得“赐真觉大师之号”。王审知治闽,“雅隆其道……为...

    更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2678947.html